陇南市卫生学校简介
陇南市卫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 年的北京协和看护学堂,解放后在此基础上建成北京市第二护士学校,1958 年更名为北京通县卫校,1970 年整校搬迁到武都。在陇南办学40多年来,培养各类合格医疗卫生人员2万多名,为陇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
学校校园占地108亩,建筑面积78000m2。现有教职工228人,其中专任教师184人,外聘兼职教师44人,高级职称教师77人,本科学历达93%,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为81%;在校普通中专学生5626人。现开设有护理、药剂、中药、口腔工艺、农村医学、助产、涉外护理等7个专业。与兰州大学、甘肃中医学院、平凉医专等多所高校联合办学,进行成人学历教育,有成人专科、本科学历教育学生2100多人。
近年来,学校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,新建校舍56000平方米,其中学生公寓四幢,设置床位4000张;综合教学楼两幢23800平方米,设置单班教室90个,多媒体合班教室22个,计算机教室10个,教学、办公用计算机769台,56座多媒体语音室2个;两栋实验实训楼11500平方米,现有实验实训设备总值2120万元,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护理实训中心投资600多万。各类实验实训设备齐全,完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实训需求。学校投资600多万的新建数字化校园网,覆盖全校教学、办公、实验实训、学生公寓等场所,为学校办公、教务管理、学生管理、图书管理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。学校图书馆藏书38万册,其中纸质图书8万册,电子图书30万册。有师生阅览室和100座位学生电子阅览室,能满足师生借阅的需求。
陇南市卫生学校办学规模
学校教学设备齐全,设有解剖、化学、中药化学、中药炮制、中药标本、生物化学、生理、病理、微寄、药理、护理、外科、内科、电教、微机教学等15个实验室,体育设施较为齐全,图书馆藏书近三万册,实习基地有: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、甘肃中医院、四川省广元410职工医院、水电五局中心医院、珠海市拱北医院、陇南市人民医院及各县医院和中医院。
陇南市卫生学校荣誉
6年的发展,陇南卫校实现了“一个巨变,两个扩张,一个改善”,学校连续三年中专招生都过千人,使在校学生规模达到4100多人,收到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。校长陈碧强告诉记者,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于:国家中职扩招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制度(每人每年1500元),连续资助两年,第三年顶岗实习;省扶贫办实施《阳光雨露培训计划》,对农村贫困生补助2500元学费,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;陇南市连续几年向乡镇卫生院招考工作人员,已成为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,还有聘用制和顶岗实习成为该校就业的有益补充;教育部门对中职招生的高度重视,每年举办中职招生启动仪式,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招生工作,并连续几年举办中职校长联席会议,总结交流工作,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;2006年开始改革招生管理办法,围绕转变领导观念,调整招生思路,更新办学理念,改革计划经济的招生模式,主动适应社会需求,生源在哪里招生工作就在哪里,同时把招生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;积极 扩大联合办学规模,采取多层次,多形式办学,在继续与兰大联办临床医疗大专班的基础上,又与甘肃中医学院,陕西中医学院,陕西职工医学院,平凉医专联办临床医疗、高护和中西医结合专、本科班次,深受在职医务人员的欢迎,
报名人数逐年增加,连续两年报考专本科学历教育的人数都达到600人以上。去年专本科上线录取达到790多人。真正实现了陇南卫生学校建校以来,投资规模最大,招生人数最多,固定资产增长最快的发展时期。
然而,谁能估量一丝阳光的力量。请不要无视一丝阳光,它却能抹去你眼角的泪水,和久蓄的阴影,让一个频临离去的灵魂重新复苏;谁能掂出一颗泪水的重量。请不要低估了一颗泪滴,它却能带动你全身的血液,朝向日出的方向飞奔;谁能测出一粒浮尘的速度。请不要忽略它的渺小,它却能替代一段情感,撞入我们的生活、撞出辛酸的泪水。让我们轻易便记住了它……
陇南市卫生学校百年的艰苦创业和扎根陇原大地近四十载,弦歌不辍,薪尽火传,在新世纪的春天,该校凭济济时贤,以发展凝聚人心,以团结形成合力,以创新拓宽路子,满足基层医疗专科人才需求,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优势,为医疗卫生事业精心培养国家栋梁。为此,她必将在新的历史征程尚书写出华丽的乐章。
陇南市卫生学校办学理念
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;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;以“团结、奋进、求实、创新”为校训;学校校风端正,学术气氛浓郁;教师爱岗敬业、治学严谨、勤奋上进;学生刻苦好学、遵纪守法、争做“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”的一代新人;学校近三十年来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曾多次被评为全国、省、地卫生教育系统先进集体。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南、素质教育为宗旨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;以德育为首位、教学为中心、育人为目的,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;以“正师德、厚基础、宽知识、强技能、健身心、求创新”的人材规格为目标,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初中教育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材。同心同德,艰苦奋斗,锐意改革,争创一流。